2)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这些都是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另一方面,对于“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从领域发展的角度来讲,确实也应该把CNS级别的重大实验突破,以“小论文”的形式,早一些公布出来。

  因为领域的门槛比较低,所以有了重大的实验突破,其他研究者也可以迅速的模仿、跟进,让这个领域快速的发展。

  反之,如果选择把这个重大的实验突破藏着掖着不发表,自己哼哧哼哧的去研究,攒一个“大论文”出来,就会拖累整个领域的发展速度。

  比如,许秋现在把17%叠层体系,以及18%二元单结体系报道出来,其他课题组就可以加速跟进,开发出类似的叠层器件、类似的ADADA型受体材料,推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登上一个台阶。

  但如果许秋把这两个工作闷在手里,自己研究一年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再发表,那么这一年来,其他研究者可能都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研究的方向大概率是“死路”。

  在有机光伏这样“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中,选择发“大论文”的话,只有许秋一个团队在研究,而选择发“小论文”的话,就可以让整个研究领域数百个团队通力合作。

  显然,在前者的情况下,整个领域发展的速度,大概率是要落后于后者的。

  哪怕许秋天赋很高,且有系统这样的外挂,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抵得上整个领域的研究者。

  这个现象,再往深处考虑,其实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体现,许秋为众人指明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在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现象,其实比现实中大多数的行业都要明显。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倒不是说努力不重要。

  努力当然重要,就算有再好的点子,不去实践,也等于零。

  只是努力其实挺廉价的,尤其对于国人来说,吃苦耐劳就是传统美德,人均肝帝嘛。

  举个例子,科研圈里,张三天天加班,一周工作100+小时,李四只是正常的996,一周不加班,只工作72个小时,从两人的工作量上来讲,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两倍的差距。

  然而,张三选的方向一般般,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李四方向选的方向较为正确,成功率可以达到千分之一,这就会造成十倍的差距。

  而最终的科研成果期望,可以简单的看做是“努力”和“选择”相乘。

  也就是说,除非张三的努力程度是李四的十倍,他才有可能超过李四。

  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一周也只有7天。

  归根结底,造成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根本原因,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