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刚才还只是成功率万分之一和千分之一的差别,如果是成功率十万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差别,就会造成上千倍的差距。

  上千倍的差距,就更让人绝望了,张三辛苦干三年,可能还不如李四划划水干一个月。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有些博士生,努力三年,甚至延毕一年、两年,可能都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产出,而有些人,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能随随便便发SCI,甚至发表CNS。

  或许正是因为不同人之间的科研天赋差别极大,且科研天赋是隐性的天赋,才导致学校明知道大多数人不适合科研,却仍旧大批量的招收理工科研究生。

  就是为了筛选,把科研天赋好的种子选手给筛选出来,导向到科研的道路当中。

  不过,效果嘛,并不是很理想。

  现阶段,人类群体中最精英的那一小撮人,往往都不在科研圈,而是在金融互联网领域里忙着搞钱。

  究其原因,虽然科研人员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理应给予最高的资源配给,但现在科研人员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配不上他们的身份。

  而越是精英,越是利己,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光凭着一腔热血和信念,真的难以为继,除非他们本身来自精英阶层,已经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圈属于“选择大于努力”的领域,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努力大于选择”的领域。

  原因嘛,就是选择对于最终收入期望的影响并不大,至少不会像科研一样,有动辄十倍甚至更高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努力一份,就能多挣一份的钱,多劳多得,干就完了。

  比如,大多数重复性体力劳动,搬砖、进厂、送外卖之类的,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考虑去哪里搬砖,还不如多干点活,因为差别都不大……

  再比如,金融里面的顶级工作,投行,一周工作100+小时基本上是标配。

  甚至有投行单位在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注明了“能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也就是“朝九晚二,全年无休”。

  当然,薪资也很夸张,年薪大几十万,上百万不是梦。

  上午十点,许秋带着最终版本的《自然》论文草稿前往先材513。

  此时,魏兴思已经提前沏好了茶水,待许秋进门,便急切的问询道:“都改好了?”

  许秋“嗯”的应了一声,将手中的U盘递给魏兴思,随后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然后从旁边拉了一个转椅,坐到魏老师的后面。

  魏兴思将文件拷贝到电脑中,搓了搓水,操作鼠标,开始浏览正文。

  这篇文章的格式,许秋已经按照《自然》期刊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排版。

  因为《自然》和《科学》一样,都有版面上的要求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