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三国_剑破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辩论春秋课程的题目,怎么命题出自论语中的曾子的话呢?两者有什么关联呢?大多数同学们还没理解题目的内在联系,不知阐述角度,所以都保持缄默。

  王钦早有腹稿,与王林对视一眼,后者点头,王钦率先回答说:“东汉建安五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在徐州败之,俘获关羽和二位皇嫂。操旧识羽,讨逆董卓,爱其英勇,又尝闻忠义,有心相试。便将羽与二位皇嫂同关一室,羽秉烛夜读春秋,通宵不倦。并时而朗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操闻甚喜,并求贤若渴,对其三日一宴,拜偏将军,赐宅建阁。可关羽仍不为所动,立志与刘备团聚,挂印封金而去。云长东汉之武将,常读春秋,手不释卷,素有忠义,可谓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由此可知,春秋弘毅,国士己任。司马迁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关羽追随刘备恢复汉室,即为春秋大义。相反曹操,孙权所为,则与春秋大义相去甚远。”他一落座,京城子弟们,都点头附和,一直认为他说的好。

  王钦少年才俊,文理皆通,思维敏捷,最先反应出魏收题目由来,题扣立意也可。只因他为士人子弟,溯源正统保守,还追流怀旧,结果扣题之后,画蛇添足,贬毁魏吴。同学本来见他回答快而又准,都佩服他有东汉杨修之才,没曾想结尾之处,留下争议,使群情激奋。

  这时,贺拔纬起身辩道:“王钦同学所答,虽然入理,但结尾有失偏颇。学生以为,曹操求才务实,奉天子以令不臣,东征西讨,中原安定。天下若没有曹公,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因此,曹公国士情怀,一统华夏,死而后已之志,乃为大义。至于曹丕承禅,天下大势耳,有德居之,五行终始,轮回常也。座下荀彧、程昱、郭嘉、贾诩、曹仁、乐进、张辽、徐晃等外拒兵荒,内修政吏,皆有识之士,大义之才。非比孙刘等辈,乘隙乱世,偏安一隅,抗逆洪流,违背天道大义。”他的话说完,武将子弟都点头称赞。尤其现在的大魏朝,就是自诩远承曹魏代汉,因此贺拔纬的话,更能鼓动一批人。

  王先见两派同学都已经表明观点,尤其还对孙云的先祖,以及吴坚的吴姓有所非议,便不甘示弱起来辩道:“前面两位同学,阐述春秋大义固然可嘉,但论证尚不准确。想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扰政,汉祚衰微,天下纷乱。江东孙策,少年英雄,隽才大志,勇锐无前,谋而有成。其高视阔步,仗马江东,辟地建侯,吴基兆定,为当世豪杰之士!且孙策壮武,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而於张昭,张纮,虞翻俱代以师友之礼,委而用之,天下英豪,因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