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狂士楚歌_[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字词汇是什么意思?……震惊!曹操竟然是这样的人,赶紧拉黑,组团偷偷地骂他。

  而郑平的是这样的:

  这檄文是什么意思,这彩虹屁也太假了吧,袁绍有这么好?……什么,有反转,你看吧,果然不出我所料……建议挺诚恳的,既然袁绍是好人,那你就积极吸取意见改一下……噗噗噗噗,震惊!袁绍小时候竟然是这样的袁绍,我伙呆……等等,怎么还有一首歌?完了完了,前面讲什么我已经忘了,只记得这个洗脑的歌谣。来我给你念一遍——寒食夜,衡水边,本初欲升天……

  朗朗上口的歌谣具有强大的洗脑力,什么好人坏人,恩恩怨怨,离民众都很遥远,洗衣做饭时哪想得了那么多,顺口哼个歌谣才是真的。

  唱得多了,民众无形中生出一种袁绍干不过曹操的错觉,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至于士人阶层,二者的影响力更是经纬分明。

  陈琳这篇檄文文采斐然,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文学性……虽然内容有些夸张,把曹操身上的黑度加深了好几层,但抛开其中的真实性,这篇檄文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两极分化度,让讨厌曹操的人深感暗爽,喜欢曹操的人气得半死。

  而郑平的那篇檄文……严格意义上不算传统意义的檄文,让士人们生出更加错综复杂的心绪。

  因为狗屁倒灶的“童年逸事”与三段歌谣同情袁绍的有之,因为文中暗指对袁绍的人品产生少许怀疑的有之,因为对袁绍不动声色的折损而觉得对方手段不同常人产生些许好奇心的有之……但不管士人们的想法有何出路,有一点是共通的——

  他们也牢牢记住了那三段歌谣。

  普通民众只是觉得有趣,又因为通俗、押韵,朗朗上口,非常洗脑,所以背得很快。

  但对于讲究文学的士人而言,可就不只是“背”这么简单了。

  他们觉得这首歌谣的排列很有节奏感,利用“3+3+3,7+5”的字数反复陈列,比诗经4+4的格式更好断句,很富韵律。

  因此士人们在聚会的时候,喜爱进行的关于文学类的活动,从原来的作诗比赋变成了“本初诗”大比拼。

  当然,这个“本初诗”不是说以袁本初(袁绍)为对象作诗——他们还没有这么残忍——而是用这种“3+3+5,7+5”的格式作歌谣,不拘白话、文言,只要富有趣味,就能成为那一文会的胜者。

  因为这种格式的第一首歌谣——同时最广为流传的正是郑平笑本初的那首,所以士人们便以“本初诗”命名,如果有新来的文士不知道这个题材,就会获得众人对孤陋寡闻者的凝视,然后背一首本初诗的范文:“寒食夜,衡水边,本初欲升天……”

  ——简明,轻快,容易上手。

  等袁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