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8章 三字经_调教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怎么可能放过这篇蒙学巨作呢?

  只不过,唐奕也不是完全照抄,其中关于历史典故的段落,他只节选到宋之前的句子,像什么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这种要掉脑袋的句子,是肯定不能要的....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范仲淹念念有声,一气读完,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三字一句,四句一段!

  全文不过千余字,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简直是绝妙!

  不但有生活中的名物常识,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又罗列出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先秦诸子的著作。

  而史典方面,从三皇治世讲到五代乱国,历朝的经典人物典故也一一收录。

  可以说,一个蒙童如果能把此通,就基本完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认知。

  尹洙说得一点没错,凭着拼音注音法,还有这篇《三字经》,唐奕便可为蒙学宗师矣!

  老头儿想到这儿....

  一背手,

  转身就走....

  唐奕看着老师急行而去的背影,心说,你就不夸我两句?再说,你走就走,把课本还我啊!

  他倒不是心痛一本课本,而是那上面有为给孩子们上课做的批注。

  唐奕当然不知道,他那本《蒙学》第二天就摆上了赵祯的案头。

  ......

  范仲淹就这么潇洒地走了,另外几位师父却没走。

  刚刚唐奕讲了一个时辰,虽然大致上已经明白了拼音的用法,可是,他们还想详细地听听唐奕是怎么传授给孩子们的。而且,这个用墨板白字来教学的方式很新颖,老师父们也想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从那之后,每天上午,唐奕在观澜上院听老师父们讲学,下午则换到民学,老师父听他讲课。

  几天听下来,还真让这些名儒听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除了墨板的好处,还有拼音的应用,最主要的就是,唐奕对课时的分配。

  以往,尹洙等人给儒生授课,像尹洙、孙复身体情况好的,都是一讲半天;杜衍、柳永因为年岁大了,没有那么好的体力,也是最少一个时辰。

  但是,唐奕给童子授课却不然,每课半个时辰,以沙漏记时,从不增减。到点儿下课,让童子歇息半刻,再继续授业。

  而且,上节课与下节课从不重复,上节讲了《蒙学》,下节就讲《数术》,两门学问穿插进行。

  开始,老师父们还觉得唐奕这样施教有些欠妥,在他们看来,半个时辰根本不够讲嘛?

  可是,自己亲身听了几课之后,大家的想法就都变了。

  他们发现,唐奕这种短时间、穿插课目的授业方法,不但童子们学得不累,老师讲得也不累。

  而且,小童们好像学的也比正常授课快很多,再加上墨板白字的明了直接,往往唐奕一节课所传授的东西,就赶上一般的先生摇头晃脑地教上半天了。

  最后,老师父们找唐奕商量,是不是能在观澜上院也试行一下这种授业方式,看看这种短时授课的方式在儒生们中间有没有效果。

  唐奕当然说好啊,他对那种一个师父一讲就讲半天,听得头晕脑胀的传道方式早就厌恶至极了!

  于是,唐奕和几位师父一商量,给观澜上院订起了

  “课程表”...(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