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八章 露怯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准备的差不多了。

  剩下还有两件事。

  无非就是找街道李主任、边大妈,让他们帮忙组织一下家庭妇女们。

  再做点布老虎、草编昆虫、红色的吉祥结什么的,作为丰富商品的填充补充。

  也算是顺带着回报一下街道,给大家弄点福利,这没什么难的。

  再有呢,就是解决产品包装的问题了。

  宁卫民当然懂得“货卖一张皮”的道理。

  有包装和没包装完全就是两回事,包装的档次高低一样能直接影响价格。

  所以他还得跑一趟京城锦匣厂,看看有没有现成的盒子,或者询问下定做的价钱。

  说起这玩意,其实本身也可以算是京城特有的一种工艺品。

  锦匣,也叫锦盒、装潢盒。

  自明代风行起来,宫廷里的工艺品为显示其贵重,就用锦匣做包装向达官贵人送礼。

  不仅珠宝、古玩,就连各地的土特名产,也用锦匣装饰起来以标示其名贵。

  随之在民间制作锦匣的手工作坊不断扩大。

  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初年,是京城锦盒最为兴旺的时期。

  在前门外和琉璃厂一带共有锦盒作坊三十多家,专为古玩玉器、珠宝首饰做包装。

  重文门外一带也有二十多家,专门制作一些价格低廉的点心盒、鞋帽盒、粉盒等。

  此外,东城隆福寺街上有三多斋、志得斋、志明斋。

  新街口大帽胡同有文华斋。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有义华斋等。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这个行业消费市场体量不大。

  锦盒业从来没有大的作坊,都是连家铺,俗称“糊盒的”。

  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把这些铺户的匠人都统一结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小厂子,算是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至于宁卫民之所以不去商店直接选购,非要去厂子。

  这倒并不是他图便宜,非想按照出厂价买货。

  主要还是因为方便。

  因为这京城锦匣厂的地址啊,就在前门外的廊坊头条,那就是他家门口儿啊。

  他跟街道谈好了怎么合作的方式,顺带着不就溜达着去了嘛。

  再说了,李主任跟那厂子的领导挺熟的,知道宁卫民想去看看。

  就主动帮他挂了个电话,告诉他去了找谁找谁。

  这一有关系就更不一样了。

  宁卫民还能看仔细点,好好问问,到底有多少样式的盒子,又都是什么价钱呢。

  结果没想到啊,这一去,可有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发现啦。

  敢情就在宁卫民被那些梅花形、桃形、菱形、长八角形等糊有各色锦缎的盒子看得挪不开眼睛的时候。

  他竟然偶然又发现厂里的一个七人车间,竟然在生产京剧的人偶。

  那叫一个漂亮!

  孙悟空穿黄靠穗子,锁甲衣纹熠熠闪光,头部戴虎尾翎子,手拿金棍。

  梁红玉手擂战鼓,盔、靠、脸谱无一不精,真的就跟舞台上活生生的人物装扮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