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八章 好学孙元化,老魏归来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缺少船只固然是建奴的弱点,但近海岛屿若是海面结冰,也未必不会重蹈觉华被破的惨事。

  特别是从朝鲜暂借的新义州和铁山,只隔着鸭绿江,很可能成为建奴攻击的目标。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朱由校本着小心无大错的原则,给熊廷弼和袁老师都发了密信,要他们督促手下官兵,做好万全的准备。

  至于大造鹰铳,则是为了对付建奴在失败后加强盔甲防护,争取再给其一次出乎意料的沉重打击。

  轻型火绳枪,也就是现在明军装备的鲁密铳,虽然比鸟铳的威力增强了不少。但因为装药、铅弹和闭气的关系,在较远距离的侵彻力还是会大大减弱。

  也就是说,如果建奴再加强甲胄厚度的话,不敢说一定能抵挡,却是会大大减少伤亡,弱化火枪的威力。

  朱由校不用在战后去总结,再忙着去更换装备,而是能火枪的进化和发展轨迹来进行推测。

  而历史上,火枪由轻变重,又从重变轻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盔甲的变化而产生的。

  轻型火枪的出现,催生了制甲技术的快速发展,比如欧洲的钢制板甲。

  在发现轻型火枪对甲胄的杀伤力不够时,重型火绳枪便开始大批制造和装备。

  重型火绳枪的惊人射程和威力,使得甲胄的厚度不断增加。当厚度增长到七至八毫米时,盔甲的发展终于走到了终点。

  不是不能再造得更厚,而是沉重的盔甲已经不是士兵能够承受的负担。无奈之下,盔甲的厚度又逐渐回落。

  盔甲轻量化的趋势,使得重型火绳枪的威力又显得过剩,且过于笨重,对士兵的要求也高。

  所以,重型火绳枪的重量和口径也随之逐渐减小。先是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的火枪,然后继续轻量化并取消支叉,在军队中的装备率也越来越高。

  最后,随着燧发枪和刺刀的问世并普遍装备,不仅彻底淘汰了冷兵器兵种,也最终划上了这场矛与盾此消彼长、长期较量的句号。

  而这些推演,甚至没费朱由校太多的脑细胞,就已经规划确定了明军所要装备火器的几十年的变化和走向。

  这也正是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别人走一步看一步,吸取着经验和教训来发展。

  他则是走一步看三步,永远领先于对手,且不必付出什么代价后再总结改进。

  听到孙元化的保证,朱由校可以放下心来。对于孙元化,他是信任的,在工作上绝不会弄虚作假。

  只是——不要那么好学加好奇就好了。看着孙元化躬身上奏,朱由校下意识地翻了下眼睛。

  “万岁,为何在玻璃液中加入铅粉,还有用粘土棒搅拌,就会造出品质更优良的玻璃?”

  刮下来的不是铅粉,是表面的氧化铅,能消色差,更适合作透镜!用粘土棒搅拌嘛,是为了得到均匀的光学玻璃。

  要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