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章 19不速之客张乃燕_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都要买头等票加卧车。

  要不说人人都想当地主家的小儿子呢,他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当地主家的小儿子是真的爽。

  陈慕武又仔细回想,似乎原主上大学时每次奔波于家里和学校,从来都是头等车往返的待遇。

  三张头等车票,连同十六日夜里的一晚卧车费,加在一起就将近六十块大洋。

  和鲁迅的房子比起来,这些车票貌似很贵。

  但和他往国外寄信的开销一比,顿时又觉得没有那么贵。

  既然行李已经备齐,车票也已经买好,陈慕武就又跑到电报局,给胡适拍了一封电报,通知他自己将坐十六号早上的特别快车北上,如果一路上都是按照时刻表正点无误的话,将在十七日晚上十点六分到达邶京正阳门东车站。

  这是整条沪宁、津浦、京奉铁路联线上最快的一种换乘方式,虽然要在浦站等上一个多钟头的车,但还是比同样线路的另外一次慢车要快上将近十二个小时。

  在电报发出后,等待启程前的这段空白时间里,又有意想不到的人找上门来。

  张乃燕,也就是元旦傍晚在工部局大讲堂参加相对论讨论会的,除了陈慕武和赵君豪之外的第三个中囯人,在一月十五日忽然登门拜访。

  他先是看了《申报》,找到了两路铁路管理局,得知陈慕武请了长假之后,又从管理局打听到了陈公馆的地址。

  前面说到邶大去年经常拖上三四个月才发半个月的薪水,因而在邶大当化学教授的张乃燕,也模仿了一下自己的本家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来了一个弃职还乡。

  张乃燕回到仩海待了几个月,家里人经过一番运作,又让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江省教育会的新一任会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张乃燕正发愁要做几件什么事情来树立声望,就又在《申报》上看到一条消息:“陈汉臣先生将赴邶大讲学两星期:日前,饱受大科学家恩斯坦博士称赞之我国科学新秀陈汉臣先生,应邶大哲学系教授胡适之之邀请,将北上赴邶大讲学两星期。据悉,邶大为陈汉臣开出两星期五百圆之高额报酬,几与恩斯坦博士等价。”

  不怎么爱看报的陈慕武,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

  这其实是他的二哥陈慕平自作主张,找到了上次写报道的赵君豪,告诉他自己弟弟将要去邶大讲学的消息。

  陈慕平这并不是想要给自己弟弟博得虚名,而是如今人们的普遍做法。

  在他们这种富贵人家,如果有孩子将要出国留洋,家里就会在报纸上花钱刊登一条“某某日放洋之学生消息”。

  如果孩子留学几年之后不负众望,成功拿到一个博士学位,那么家里更是会在报纸上刊登一条带着毕业照的消息,大肆宣扬自己家出了个洋博士。

  关于这一点,估计《围城》里的方鸿渐博士应该深有体会。

  张乃燕此人正是看了《申报》的报道,才想到既然邶大能邀请他去讲学,那么我自然也可以。

  并且陈慕武也是江人,两人有着同乡之谊。

  自己以江省教育会会长的名义来邀请他讲学,陈慕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拒绝。

  今日两更奉上。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