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0章 坦克(1w)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此等等。

  不过这个设计并非没有问题,枪膛闭锁失败、走火和导气系统失灵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

  另外,战争部还重新审阅了决定使用.276子弹的决定。

  在对活羊进行射击实验后,他们发现中口径子弹在远距离有着更强的杀伤力,而小口径则在短距离表现更好。

  基于未来战争的不确定性,委员会建议恢复.30口径加兰德的设计工作。

  不过,最初,委员会还不甚愿意抛弃.276口径,但有位将军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276口径的步枪就是垃圾。

  这位将军就是麦克阿瑟,他当时担任丑国陆军参谋长,每句话都格外有分量。

  出于对小口径穿透力的不信任,他并没有接受组委会的建议,强行要求把.30口径的步枪规划为重点项目。

  在一片混乱之中,加兰德开始在春田兵工厂开始对.30设计进行改进。

  原历史中,这些改进过的步枪于1932年三月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且表现得相当好。

  丑国陆军向春田兵工厂订购了80支T1E2步枪,这些实验型步枪每一支造价1831美元,但工程师估计量产版本得成本可以降至64美元。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步枪于1933年八月三日被定项为“丑国半自动步枪,.30,M1”。

  在1935年十月,步兵和骑兵的测试结论都推荐M1步枪替换M1903春田步枪。

  在1936年1月9日,M1加兰德作为制式装备进入现役。

  由于工厂为优化生产擅自做出了许多改动,早期的加兰德不乏问题:比如,如果弹夹中第七颗子弹位于右侧,弹夹将无法顺利弹出;

  弹夹在还剩一发子弹的情况下直接弹出。

  但这些问题都在还原加兰德原来的设计后解决了。

  因为难以安装刺刀和可靠性问题,枪口导气装置也被更为传统的导气系统所取代。

  在进行这些修正之后,加兰德的枪管长度增加到了24英寸,重量则增加到了8.3千克。

  像大部分新武器一样,早期加兰德的生产较为缓慢。

  第一批量产加兰德于1937年九月以每天十支的速度离开生产线,生产速度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时才开始有大幅度的提高。

  1939年九月的生产速度达到了100支一天,到了1940年一月则达到了200支一天。

  随着丑国在1941年底加入战争,加兰德的传奇也就此开始。

  在小本子不宣而战后,列装加兰德的丑国陆军很快就开始和小本子士兵交火了。

  在地中海战区,装备了加兰德的丑军士兵则在火炬行动中登陆了北非。

  从此之后,加兰德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场丑军参与的战斗。

  如果要评价加兰德的表现,朱利安.J.哈切尔少将无疑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