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9章 旧破新生_四合院之惬意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8年,第一台实体机-103型号问世,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以此过了十来天,苏方驾驶着装甲车和坦克共五十多辆,进行发大规模入侵。

  直到各大报纸上大篇幅的刊登着一则消息,才让所有人的注意力引到此处去。

  65年,第1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哥,你说解放军的哥哥和叔叔们缺笔跟纸吗?”李小弟拿着一打铅笔和新本子,问自家大哥。

  自60年代起,随着我们和苏方关系的恶化。

  59年,升级版104型号问世,这时运行速度已达到了每秒万次。

  “那要不把我新腌的两坛子豆酱给整上?”大妹重新回来,李母问道。

  李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得到消息,咱们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大型氮肥厂——河北化肥厂三期工程已经顺利完成

  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氮肥工业达到了新水平,今后我国的尿素生产技术也将跃入世界先进行列中。

  可仅仅事隔两天后,苏方带着飞机又一次入侵。

  李想回想了下以往的情况,好像也不是不行。

  上面对它有五个关键性要求。

  “你想捐这个?”李想确认道。

  1)运算速度浮点运算每秒100万次;

  150工程又称150计算机。

  从最早56年开始,夏培肃先生完成了第1台计算机的设计工作,和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的原理讲义。

  此时的学校里并不清静,但在各大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硬是开辟了一片“净土”。

  比起后世個人电脑方面的技术落后,在大型计算机上,咱们国家对于相关的研究,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再难的时候都没有停下过。

  两国在边防地带,一直不断发生着摩擦,随着摩擦不断升级。

  4)采用先行控制、交换器、多存储体并行调度、加快算术运算、指令重叠执行等新技术;

  5)在硬件上引入多道程序技术,提高并行处理能力,为发展操作系统软件新技术提供条件。

  研制单位包括BJ大学、四机部(即电子工业部)738厂、石油部、地质部的有关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

  57年,哈工大研制成功第1台模拟电子计算器。

  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

  “妈,咱多捐点张口就能吃的不成嘛,这面又和又揉的,还得上完锅才能进肚子里。”大妹虽然如此提议,但还是乖乖的进了厨房。

  李想难得早回家一次,车上驼着大包小包的,竟没一个人拦。

  我们说和做也是如此践行的,从来没服软过。

  60年,第1台通用计算器-107型号。

  “也行,不过咱得用布把坛盖子给圈紧,要不然怕泼了。”大妹想了下回道。

  150工程,是国家为了开发石油,由石油部、四机部共同设立。

  大妹问他:“你不在学校捐呀。”

  “霞儿,灶间那个十斤面粉你给口子扎紧,明儿我一并捐。”李母身在里屋,大着嗓门喊大妹帮忙。

  李小弟头一撇,回大姐一个你咋问的这么没水准的眼神。

  这则消息刊登在全国各大报纸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

  惹的大妹,上手就要揍他。

  那脚底比磨了油还光,一跐溜,人就没了影。

  留下大妹在那放狠话,让他有种就别回吃晚饭。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