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9章 后事余波,真正算的是人心!_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要继续生活。

  相信莺儿在九泉之下,也能理解。

  祭拜也不急于一时。

  几名杀他的婢女,在行刺朱樉之后,就都自杀了。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匹夫一怒,血溅三尺。

  几名宫女虽然地位低微,却是朱樉身边之人。

  朱樉连身边人都虐待,有如今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在定下杀朱樉的计略之时,朱允熞的想法就是简单而直接的。

  让老朱杀他,肯定不行。

  但让老朱斥责他,却很容易。

  甚至不需要向老朱提交任何证据。

  他去朱樉的府上,就是告诉老朱,他怀疑朱樉是指使刺客行刺的真凶。

  老朱果然这样认为。

  还以为朱允熞手中有证据,只是为了照顾天家颜面,为了“亲情”,才没有向自己提交,向天下公布,让自己下不了台。

  因此,老朱狠狠斥责了朱樉。

  后面的发展,就和朱允熞预料的一模一样了。

  朱樉被斥责之后,加倍的虐待身边的人。

  朱允熞只是轻轻的引导,让婢女能买到“毒药”,就轻而易举的杀死的朱樉。

  而朱樉一死,几名婢女也自杀了,老朱也根本就无心追查。

  高明的计策,并不需要任何繁复的算计。

  真正算的是“人心”。

  朱允熞正是算准了老朱的心,朱樉的心,婢女的心,才定下如此策略。

  看似很简单,实则非常高明。

  那些看似无用的手段,替朱樉求情,在老朱面前一步步引导,乃至对朝臣的反计,对秦王府中情况观察……

  任何阴谋诡计,归根结底,玩弄的都是人心。

  朱樉的事,让朱允熞慢慢改变了想法。

  朱允炆若是继承大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反过来,如果是老朱立朱棣为储君,让他当皇帝,那朱允熞的处境,就真的好吗?

  一开始的时候,朱允熞确实是这样想的。

  朱棣没有经过靖难之役而当皇帝,他没有必要对付自己这个侄儿。

  但现在,朱允熞已然改变了想法。

  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终究是靠不住的。

  此次朱樉指使人刺杀朱允熞,朱棣肯定没有参与,但他真的就毫不知情吗?

  还是说,他其实早就听到了风声,或者预料到了事情有可能发生,故意听之任之呢?

  若是朱允熞身死,事后再查出是朱樉所为,那对朱棣而言,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去阳山狩猎的路上,朱棣尚且知道派马和前来接他。

  还解释说自己没有亲自前来是因为有狩猎的事情要布置。

  怎么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事了,反而没有派人一起与朱允熞回来呢?

  如果有的话,刺杀案就不会发生,侍卫和莺儿也不会死。

  这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一时疏忽,已经无从查起。

  但此事提醒着朱允熞,绝不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手中。

  储君之位,他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