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5章 羽绒换服装_重生84,从养鱼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嗯,注意安全。”

  卢昌华又跟爸妈说了自己的去向。

  这段时间,赵妍已经生了。

  一男一女,组成了一个好字。

  卢妈妈赶着去伺候月子。

  “儿子,你嫂子坐月子,你也没时间去看看,等你回来,赶紧回农场一趟。”

  “妈,真的太忙。我这就要走了,回来我就去。”

  放下电话,卢昌华对老爸说道:“爸,鱼庄你就多操心了,我要去趟江西。”

  把工作交代清楚,他就做火车去了哈市。

  买了机票直飞南昌。

  南昌向塘机场距离NC市区二十八公里。

  卢昌华下了飞机,直接去了四公里外的向塘火车站。

  购买了去共青城的车票。

  一百公里的距离,绿皮车咣当了一下午。

  晚上才到了共青城。

  共青城八四年才正式命名。

  以前叫共青垦殖场。

  当年沪海的九十八名共青团志愿者,来到鄱阳湖畔垦荒。

  垦荒点被命名为共青社。

  其后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

  后来,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

  共青垦殖场养殖板鸭,销往港岛市场,年产十万只。

  后来用几十件羽绒背心开拓出了羽绒产业。

  八八年的共青城,已经建设的初具规模,完全就是一个小城镇的样子。

  虽然共青城名字叫城,可它的级别依然是一个垦殖场,和卢昌华所在的长水农场一样。

  他在一家旅社住下。

  第二天才根据联系人留下的地址找了过去。

  现在的卢昌华比农民还农民。

  衣服上白花花的,沾着鹅绒,肩头扛着两袋鹅绒和鹅毛。

  到了羽绒厂门口。

  他被保安拦住了。

  说了半天,卢昌华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安保也急的够呛。

  一个路过的人操着半文半白的普通话,才跟卢昌华说明白。

  他们这的方言是赣语,难怪他一句都听不明白。

  到了办公室,听说卢昌华是从东北来的,他们都很惊讶。

  卢昌华就把事情的缘由说了一遍。

  这些人听了,这才去把厂长找来。

  廖厂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一张嘴,卢昌华就听出自己联系的人就是他。

  他很惊讶的看着卢昌华。

  “没想到,你还真的来了!”

  他笑呵呵的说道:“我们现在加工的羽绒除了本地的以外,还大量加工广州沪海的,很多品牌都是我们代加工的,就是没有东北的。”

  “哦?我还以为你们只做自己的产品呢。”

  “呵呵,我们自己的能有多少?代工产品更多。”

  “样品带来了?我看看。”

  卢昌华打开了袋子。

  老廖和几个工程师都凑过来,伸手抓了一小把,仔细的看了起来。

  还时不时的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

  “好,好啊!”

  几个技术大拿都称赞起鹅绒来。

  “从技术指标上来说,鹅绒要比鸭绒好的多,无论是保暖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