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1章_极品枭宠:皇夫是蛇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取出丝巾擦试,然后一脸平静地将丝巾扔掉!

  唐玉再看一眼小狐狸,又重复了一句:”小梅花,记住了吗,我不欣赏。”

  小狐狸弓了身子,眼泪掉个不停,不时伸出爪子摸一把,望着唐玉,吱吱地叫了两声,似乎在认错。但唐玉并不理其,而是看向摄政王,说:”四爷,想要改革禁军。”

  之前,城防军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的编制。

  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据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而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骑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据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

  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曲”,约1000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什、队、屯。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军侯相当于县尉,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以下的什长

  请收藏:https://m.aiz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